急惊风,多见于3岁一下婴幼儿,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;以四肢抽搐,颈项僵直,角弓反张,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;有接触疫疠之邪,或暴受惊恐史;有明显的原发疾病,如感冒、肺炎喘嗽,疫毒痢、流行性腮腺炎、流行性乙型脑炎等,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,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射阳性;必要时可做大便常规、大便细菌培养、血培养、脑脊液等检查,以协助诊断。
热即邪热,痰乃由于肺、脾、肾等脏腑功能失调,水液代谢障碍,使水湿停聚而成;痰谜心窍,则可出现神昏,风,指直视、项强、口禁、四肢拘挛强直。惊,指惊厥、抽搐。因小儿形气未充,质属纯阳,如外感实邪,易致阳气不得宣泄,实邪内郁,引动肝风,或因乳食不节,脾胃受损,以致水精布散失常,水液凝滞成痰,痰浊内蕴,生热化风而成,也有暴受惊恐,而突发惊厥抽风者。
急惊风是由于热、痰、风、惊引起的,且互为因果,互相影响。
热性惊厥为引起小儿惊厥最常见的病因,在这里主要介绍热性惊厥的复发预防。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,第一是热性惊厥的患儿,注意锻炼身体,提高健康水平,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,清除慢性感染病灶,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期患急性发热性疾病,这对降低热性惊厥的复发率有重要意义。第二是间歇或长期服用抗惊厥药预防热性惊厥复发。
针灸、中药对急惊风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,可作为对症治疗的应急方法。取穴:人中、印堂、内关、神门、十宣、合谷、太冲。高热者加刺大椎、曲池,痰多者加刺丰隆,口禁者,加刺颊车。毫针浅刺,不留针,用泻法,或三棱针点刺出血,如无针灸针者可指掐或点按人中、印堂、合谷穴。本方具有清热祛邪,熄风镇惊之功。并配合中成药牛黄至宝丹或清热定宫丸有一定的疗效。注意必须查明发生惊风的原因,及早作出诊断,采取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。
急惊风禁忌食物:一是辛辣刺激性食物,如大葱、 大蒜、韭菜、生姜、芥末等。这些食物性质温热,易化火伤阴,使发热症状加重,从而加重“惊厥”。二是油腻食物,如肥肉、油条、油饼、煎蛋、年糕、糖糕、肉饼、糍粑等。这些食物不易消化,容易导致宿食停滞,导致发热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从而加重“惊厥”病情。三是“发物”,如韭菜、猪头肉、母猪肉、驴肉、马肉、老公鸡肉等。这类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,容易引起“积食”,加重“发热”,从而加重“惊厥”;另一方面易使旧病复发,使疾病拖延难愈。 惊风患儿宜吃清淡、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,如大米粥、豆浆、人乳、牛奶、甘蔗、西瓜、西红柿、梨、苹果、荸荠、瘦肉汤及各种鲜果汁等。
惊厥须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鉴别: 1、癔病性抽搐:见于年长儿,女多于男,有情感性诱因,可表现为惊厥,常呈强直性,持续时间较长,不会发生跌倒和跌伤,无舌咬伤和大小便失禁,面色无改变,不发绀,心率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正常,眼球活动正常,瞳孔不扩大,对光反射正常,意识不丧失,无发作后睡眠,脑电图示正常。用精神暗示疗法能终止发作,而周围有人围观时不易停止发作。在情感因素下有再发倾向。应注意观察发作时表现,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谨慎诊断。 2、晕厥:神经性暂时性脑血流减少可致晕厥,多在疲倦、神经紧张,受恐吓等情况下发生,特别是突然站立时发生。发作时面色苍白、出汗、手脚发冷、心跳缓慢、血压下降、意识短暂丧失,甚至短暂肢体发硬、痉挛,平卧后常会迅速清醒,持续时间较短。 3、屏气发作:常因情绪反应引起,多在6~12个月龄起病,大多在3岁后消失。发作前先有啼哭,后有屏气、呼吸暂停、发绀,甚至短暂强直或阵挛,发作1分钟左右自然终止,呼吸恢复,发绀消失,并再啼哭,随后入睡,发作频度不一,脑电图无异常。有发作先兆者,转移注意力后可中止发作。部分患儿年长后可发生晕厥。 4、情感交叉腿综合征:指发作性两腿交叉摩擦,同时面颊潮红、出汗、双眼凝视、会阴部有分泌物,带有性色彩,常使家长极为恐慌。一般发生在睡前或刚醒后,也可白天发生,发作时将小儿注意力转移到有兴趣的方面去,能够中止或减少发作。有时会阴部搔痒或蛲虫病为其发作诱因。脑电图无特异性异常。一般这些症状仅持续一段时间,能自行缓解,年长后大多停止发作。个别病人日后可能出现行为问题。 5、抽动障碍:主要特点是经常出现不自主重复快速痉挛,常见眨眼、面肌抽动及颈、肩、上下肢局限性抽动。精神紧张刺激是促发因素。有意识地控制可暂停,睡眠时消失。发作时意识始终清楚,抽动发作时不会出现跌倒,脑电图无异常。
外感惊风、暑热惊风、痰热惊风、食滞惊风、惊恐惊风、邪陷心肝惊风